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营销 >

我不是药神真实事件(我不是药神真实事件原型)

发布时间:2024-01-15 20:26:20 作者 :营销资讯网 围观 : 285次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贫穷病。

最近又在看《我不是药神》。不得不说,一部好电影,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悟。

我不是药神真实事件(我不是药神真实事件原型)

作为2018年的年度黑马,《我不是药神》以31亿的票房打破了很多人的预期。事实证明,现实题材电影也可以这样赚钱。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其真实事件取材于2015年的“陆勇事件”:

陆勇

当时,陆勇本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需要终生服用一种名为格列卫的瑞士进口药物。一盒的价格是23500,他每个月都需要一盒。

一开始,陆勇也愣了半天。他确实无法承受经济压力。最后,他通过一些渠道低价从印度购买了一种药物,据说对白血病有奇效。

后来,陆勇忍无可忍,到中国卖货救助病人。他最终被抓获并被无罪释放,但他也因此而备受争议:

很多人认为是对的,毕竟救人一命胜于建七级宝塔,但也有很多人认为遵守规则就可以防止混乱。

庆幸的是,这个药最终被纳入医保,与陆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给更多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我不是药神》重点讲述了徐峥饰演的毒贩程勇从“逐利”开始到自我牺牲结束的感人故事。

事实上,《我不是药神》最初并不是电影的名字,而且已经更名过三次:

先是“印度药神”,然后是“中国药神”,最后正式改为“我不是药神”。

影片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药贵”,导致很多人破产。最感人的是老太太说的话。

“求求你,别再去找印度神药了好吗?……”

“我服用了价值4万元的ZB药物三年,家里已经耗尽了,我的家人也满目疮痍。”

“没有病人谁能活?我不想死,我想活,好吗?”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感动了,而《我不是药神》最终的结局是程勇被判了几年牢狱,却只有他以前的姐夫来接他起身,其他帮助过他的人都没有来。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又悲伤的结局。很多人都受委屈,好人似乎没有得到回报。但在我看来,这是最“人道”、最合理的事情。

首先,没有程勇的帮助,那些病人就没有了。毕竟格莱宁的价格并不便宜。程勇进来了,自然不会有人给他们买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陆续离开。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程勇出来后没有人打招呼的合理原因。毕竟人都走了,也就没有人来了。

然后就是最“人性化”的原因了:

首先,我们都有业务关系。如果我给你钱卖药,那就没有友谊可言了。

比如,我去超市买东西,给钱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多少友情和感激之情。感觉这是一件非常合理、合理的事情。

从《我不是药神》来看,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既然是生意关系,就没有必要去监狱接你。毕竟你是用我的钱来做事,实在没有必要。

第二,如果程勇不断帮忙,就会逐渐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毕竟,帮助太多,就会变得自然。毕竟,病人并没有要求程勇这样做,只是他主动提出的。

其实,一个人帮助你一次是很容易的,一个人帮助你一次又一次也是有可能的。但有些人把帮忙当成了一种习惯,这是可耻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最终,有些人会因为没有得到帮助而怨恨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这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当我看到《我不是药神》结尾一群人打招呼、送行的场景时,我似乎很感动,也有一些复杂的情绪。

很多人心疼好人,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但也有一些人因为没有便宜的格列宁药可以吃而感到难过;

也有人围观热闹。毕竟,程勇让他们赚了很多钱……

正如张长林在《我不是药神》中所说: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贫穷病。”

事实上,这一迎别场景也诠释了“穷人”的复杂心理:“穷久了,人的心也会变穷,无法取暖。”

毕竟,穷人总是在无助的生活中慢慢变得沉默,或者不敢说话,只能冷眼旁观。

至于这种万人迎头痛哭的局面,最终却是一个无人面对的尴尬而悲伤的结局,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或者讽刺。

最后我才知道《我不是药神》确实不是药神。它帮助了一段时间,但无法帮助一群穷人。

他们只是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人,内心逐渐变得贫穷。这是最难治愈的“贫困病”。

对于《我不是药神》的悬而未决的结局,你怎么看?合理吗?还是人性?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