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案营销 >

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图片)

发布时间:2023-12-12 14:19:39 作者 :营销资讯网 围观 : 240次

法布宁古塔

清宫剧中,总有这样熟悉的场景。朝中大臣犯下重罪,皇帝下令:将他与铠甲人一起送到宁古塔为奴!

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图片)

“宁古塔”这三个字的分量,堪比斩首的死刑。受罚的大臣们纷纷跪地求饶,一切希望都落空了。

更让人绝望的是,犯了罪的大臣往往会全家受到牵连,女眷一起被流放到宁古塔。

妇女们听到这样的惩罚,宁愿自杀,也不愿去宁古塔。

那么这座宁谷塔在哪里呢?而为什么一听就会让人改变主意呢?

宁谷塔在哪里?

现在的宁古塔实际上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虽然以塔命名,但这里其实并没有什么著名的塔。

在满语中,“宁古”是数字六,而塔则译为“一”,所以宁古塔在满语中实际上就是六的意思。

后来人们口耳相传,将其与清太祖“六祖”联系起来。相传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生了六个儿子,于是他将这里分给了他的六个儿子。

这样看来,宁古塔仍然是清朝先祖的出生地。

后来清朝入关,满族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这里的人越来越少。然而,满族人并没有在这里放弃。他们世代派人守护这里。他们被称为装甲兵。

“铠甲人”翻译过来,其实就是穿着铠甲的人。大多数装甲兵都是旗人。战争期间,他们穿上铠甲,投入战斗,杀戮敌人。后来,天下太平,他们解除武装,回到自己的田野,守卫清朝的边疆。

为了感谢守卫家园的将士,清朝指派犯下罪行的朝臣为他们充当奴隶。

图片:装甲人

自古以来,不少名人都有过被流放的经历。

最“悠闲”的人就是苏轼。他被流放到黄州时,发明了东坡肉。到了徽州,他吃荔枝上瘾了,“一天吃荔枝三百颗”。当他被流放到儋州时,他干脆留在那里当了一名教师。

但如果苏轼生活在清朝,恐怕就不会这么享受了,因为宁古塔根本不具备让他享受的条件。

图:苏轼《日食三百颗荔枝》

事实上,清代时期曾流放过不少名人,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清初文学家金圣叹、著名诗人吴兆骞等。

宁古塔之路

从北京到宁古塔的路程有4000多公里。犯罪的囚犯没有骑马、坐轿的资格,只能用两只脚行走。

明清时期,文人大多来自南方,官员自然也大部分来自南方。因此,许多流亡囚犯也来自南方。如果他们年纪大了,旅途就会很困难。

首都办理的重大案件一般都是“长期释放”,即由兵役全程押送囚犯。

押解囚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你不仅要陪伴囚犯走这么远的路,而且一路上还要时刻提防逃跑的囚犯。

如果在护送过程中迷失了人,他们将受到惩罚,轻则被杖打,重则被流放。

乾隆年间,身着蓝旗马甲的苏崇阿,护送一众盗贼到宁古塔任职。过程中囚犯逃跑,苏崇阿则被送往伊犁做苦役。

不仅如此,押送时间也是有规定的。兵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押解囚犯。途中如有延误,将受到兵役处罚。

因此,在流放的过程中,这些囚犯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他们戴着沉重的脚镣,手脚都磨破了,骨头都露出来了,伤口流血化脓后,还要继续赶路。

除了晚上睡觉外,他们无法休息。他们平均每天要步行4万多步。即使晚上休息的时候,他们的脚上也必须戴着沉重的脚镣。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伤口化脓,冻得像冰一样。手背红肿得像馒头一样,蜷缩不起来。这种感觉直接刺痛骨头。

而且,通往宁古塔的道路上,人口也日渐稀疏,时常会出现野兽。被押解的囚犯都戴着手铐和脚镣,没有逃脱的机会,只能成为野兽口中的食物。

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能够生存下来的男人很少,更不用说女人了。姑姑被羞辱是常有的事,更何况家人也会被羞辱。

昔日衣食无忧、仆人簇拥的淑女绅士,如今却遭受如此屈辱。谁能受得了?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一些囚犯或家属在流放途中丧生。

或者他们不敢受辱而选择战斗,但这往往会导致更加悲惨的死亡。作为一个女性家庭成员,为了避免这种屈辱,她们愿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自己还能拥有一丝尊严。

因此,有人这样描述宁谷塔的旅程:“人说冥道,到了宁谷塔,就不怕十个冥界了!”

真正的宁古塔

就算他们有幸活着到达宁古塔,他们又会面临怎样的生活呢?

宁谷塔位于中国最北端,是最寒冷的地方。

清初诗人吴兆骞被送到宁古塔后,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

“宁谷天寒地冻,天下无双。从立春到四月中旬,狂风如雷,电闪雷鸣,人心惶惶。五月到七月,阴雨连绵。八月中旬,下着大雪。九月初,河水结冰了,雪还没到地面,就结成了坚固的冰,放眼望去,千里之外,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图片:吴兆谦

可见宁古塔内的气候有多么恶劣,冷得刺骨。这些从未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过的文人很难适应这里的环境。

而且,这些俘虏来到这里之后,就成为了铠甲人的奴隶。这些一向养尊处优的文人,一下子就被这些铠甲人当成了奴隶。他们的地位非常卑微,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很难改变。

雍正曾下令,流放至此的俘虏,可以由铠甲人随意处置。

没有荣耀、财富和人身自由,尤其是女囚犯,她们不仅要干繁重的农活,还要服务铠甲战士的日常生活。更何况,也是他们随意发泄愤怒的工具。就算他们死了,也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对他的死负责。

所以,不少囚犯听到宁古塔被流放,奴役为铠甲人的时候,脸色大变,宁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被流放到宁古塔。

不过,虽然宁古塔内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很多人一去不复返,但还是有一些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不仅适应了这里,还生活得很好。

当地的铠甲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也不会说中文,但民风却非常淳朴。

一般来说,那些被分配到铠甲奴隶的人,是不会找他们的麻烦的。如果有逃跑的人,铠士也不会报告。如果逃亡的囚犯被抓住,他们的主人和周围的当地人就会出面证明他们确实回来了。对于自首的人,当地政府不要惩罚他们。

而且,当地人讲究诚信。如果一个穿盔甲的人给当地一家商店赊账,并口头答应明年还款,那么第二年他一定会全额还款。就算他不在,他也一定会叫人来。

由于距离首都较远,管理不是很严格。作为囚犯,每年只需要一石粮食,就可以免除一切徭役劳动,然后像普通人一样生活,重获自由。

这里地处偏远,民风淳朴。当地人,尤其是受过教育的人们,都充满敬佩。事实上,这里的官兵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宁古塔的军官们称受过教育的囚犯为“哈凡”,即高尚的人。

为了让这些犯人能够在这里生活,他们还会分发春耕种子,教他们如何耕种。

当老虎问题严重的时候,宁古塔的将军允许这些囚犯住在木城里,因为木城里有士兵把守,野生动物一般不敢靠近。

装甲人对这些有文化的人也很友好。这些读书人生不了火做饭,这里的邻居就会帮他们做饭,教他们生活。

而那些有脑子的罪犯可以在这里创造新的生活。

比如诗人吴兆骞,在顺治年间就因为不靠谱而被流放到宁古塔。

到了这里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办了学校,教学生读书。这很适合他,这也正是宁古塔人民想要的。

渐渐地,吴兆骞在当地有了名气,受到官员们的喜爱。有些将军甚至聘请他作为助手。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吴兆骞回到了京城,但仅仅三年后就去世了。

还有一个绍兴人,名叫杨悦。被流放到宁古塔后,他和妻子在这里创业,专门制作绍兴美食。在此之前,我从未见过当地人,更不用说吃过他们了。所以很受欢迎。

杨悦夫妇赚到第一桶金后,就做起买卖生意,从东北把人参、貂皮卖到江南,再从江南卖丝绸到东北。他们不仅自己赚到了钱,还带领当地老百姓发了财。非常受人尊敬。

其实这里天高皇帝远,民风淳朴。这一切都取决于村民的自觉性。对于流放这里的囚犯来说,这是一次活命的机会!

可怕的并不是宁谷塔这个地方。可怕的是,从京城到宁古塔的这一路上,有太多未知的危险。如果你不小心,你就会死。

因此,宁古塔成为清朝文人心中的不吉利象征。一旦他们来到这里,他们的财富和名誉就会被烧毁。于是,这三个字就成了清朝官员始终悬在头顶的噩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