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策划 >

吴鞠通和吴又可的关系(吴鞠通和吴又可的关系如何)

发布时间:2023-12-29 16:19:20 作者 :营销资讯网 围观 : 327次

《热病的诊断》

吴菊同中医诊所

吴鞠通和吴又可的关系(吴鞠通和吴又可的关系如何)

我国历史上,常将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归为“鼠疫”和“热病”。中医药文化从长期的治疗和预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战胜瘟疫的做法。有效且宝贵的经验。张仲景在东汉末年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医治疗伤寒等“瘟疫”奠定了基础。明代名医吴又可撰写的《论温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鼠疫病毒从口鼻进入的科学观点,阐明了鼠疫的感染方式和发病特点。清初名医叶天士编着《温热论》,确立了辨证卫气、养血、治疗温病的纲领。清代中叶,淮安府名医吴巨通将吴又可总结的辨证治疗方法和治疗“温病”的方法发扬光大。他的《跳标辨温病》一书对于今天的中医抗“疫”仍有用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决心从事医学事业并取得成绩

吴句通(1758—1836),字唐,字沛恒,号句通,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淮安市淮安区)人。在清朝。吴菊桐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吴守让是当地学者。古代传统社会推崇“万物皆下品,唯读书为善”。年轻的吴句通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没有任何悬壶济世或治病救人的知识。想法,但这一切在他18岁那年改变了。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水旱灾害频发,“大灾必有大疫”。因此,伤寒、霍乱、鼠疫等各种瘟疫也时常肆虐。吴菊同18岁时,父亲不幸染上鼠疫,当时被称为“战争热”。吴菊同四处寻找医生。家里的积蓄已经花光了,父亲的病却不见好转。甚至在他去世之前,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没有诊断出这种疾病是什么。父亲去世,吴菊桐悲痛欲绝。他放弃科举道路,转而学医。

吴菊同购置了一批医学书籍,勤学苦读,同时也恪守父亲的孝心。几年后,吴菊同的侄子又得热病,“面黄而死”。吴巨同当时虽然学了几年医,但仍然不明白什么是温病。亲人纷纷因热病去世,这更加坚定了吴巨同探索热病病理和治疗方法的决心。

当时,全国中医药水平最高的地方是北京。26岁的吴巨同毅然离开淮安,举家迁往北京。他在应聘《四库全书》抄写员谋生的同时,还请教了当时著名的高级中医,利用各种条件研读医书。恰巧,他被指派抄写校对的《四库全书》部分是“子部医书类”,这为他提供了大量阅读先贤医书的机会。当然,他始终无法释怀父亲因热病去世的事实。吴句通综合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总结了鼠疫感染的原理,又在《温病论》中看到了叶天士的温病论,试图在治疗病人的实践中寻找成功的方法。方法经验。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北京瘟疫肆虐,不少患者因延误病情、误诊、治疗不当而死亡。所有药物都无效,医生束手无策,病情极其严重。起初,吴菊同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收治了一些重症患者。此时,吴巨同已初步形成一套治疗温病的理论和方法,挽救了数十人的生命。消息一出,京师震惊,吴菊同的名字也传开了。

代代相传的杰作造福苍生

吴菊桐一生度过了近50年。他勤于思考,不断总结。他经常创新,“所有的医学治疗都是神奇的”。先后完成《伤寒论》、《医书》、《吴菊同医案》三部著作。其中以《伤寒病调编》一书影响最大。

《伤寒病调编》在风格上模仿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文字主要是古医书中的一段话,我在文字下方添加了一段不言自明的段落来阐明我的观点。本书第一卷引用了《黄帝内经》十九篇文章。第一卷至第三卷将热病分为九种:风温、温热、温病、温毒、夏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列出三百九十八种方法,拟选一百九十八个方剂,按照上、中、下三级进行辨证治疗,做到轮廓清晰,一目了然;附《杂论》、《解决分娩困难》、《解决婴儿困难》。》三卷。

《伤病调编》继承和发展了我国2000多年来中医治疗鼠疫的思想。它创造性地将瘟疫按季节分为郁气、时气、暴气,按症状分为风温病、温热病、温病。疟疾有九种:温毒、夏温、秋燥、冬温、温疟,以便分类治疗。吴菊通认为,温热阳邪。阳强则伤阴。没有不伤阴的发热。若不竭,则人胜。如果阳气耗尽,阳气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就会死亡。温邪致病,多从上焦到中焦、下焦。病变由浅入深,病情逐渐恶化。上焦指的是心、肺。温病初从口鼻入,鼻通肺,肺卫受邪侵袭。当温病传到中焦时,出现脾胃症状,病情加重。温邪深入下焦,多因肝肾阴所致。受伤的证据。吴巨同《伤寒病调编》以上、中、下焦为纲,以伤寒病名为标题,贯穿六经、脏腑、脏腑的辨证理论。及卫气、营血,重点探讨三焦在温病中的作用。病机在过程中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总结证型,根据脏腑进行定位、诊治。

吴菊同在《伤寒病调编》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标志着中医伤寒病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药品。时至今日,在中医帮助战胜SARS、治疗COVID-19的过程中,《伤寒病调辩》提出的三焦辩证理论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伤病调编》经大学士王廷桢、吏部尚书朱士言等著名学者批注、序言,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出版。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出版各种文字近百个版本。

玄虎一生不改初心

吴菊通走遍全国,以高超的医术和尽心的仁爱治病救人。许多“重病怪病”被他“轻松治愈”。他保持沉默,犯了自己的错误。吴菊桐受到了热病患者的称赞。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北京周边任丘发生大疫,冠县发生大疫,六月武城发生大疫。死亡人数没有被计算在内。当时,全国各地的人都来北京参加考试,考生四处流动。一场瘟疫爆发了。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清朝一些官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吴菊同在北京附近行医,研制出一种治疗热病的新药——霹雳散。于是有人建议大家集体购买霹雳粉,作为预防措施。于是负责考试的官员买了很多霹雳粉,分发给考生。考试期间,没有一个考生感染瘟疫。

吴菊同生前,记录了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行医期间遇到的各种病症。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将其编成《吴菊同医案》。《病案》分温病、伤寒、杂病、妇科、儿科等,共四卷,约500条病案。这是他毕生心血的集锦,也是综合了从张仲景到清初各流派研究成果的医学实践记录。与《条编》、《医医病经》共同构成了吴氏系统的温病学说。这也是习近平的行医记录。中医必读经典。

杏林技艺闻名后世

吴菊同的《伤寒病调编》为淮安医家治疗传染病开辟了一条新路。他们尊重和吸收“伤寒调变”的精髓,诊治新发流行病。自清道光以来,几十年来,淮安府山阳县医家辈出,名医辈出,逐渐形成“山阳医派”。

《伤寒病调编》出版后,流传到淮安。当地名医刘振元、刘金芳父子遵循《伤寒调变》中的原理、方法和药物治病,积累了大量经验。道光、咸丰年间,河下刘氏医学弟子李厚昆正在学习运用吴句同《伤寒病调编》治病原理和方法,将其编成九章。《伤寒赋》、《方歌》。》一卷。光绪年间,著名学者刘鹗涉足医学,在河下镇开设中药店。研习吴句同《伤寒病调编》,编撰吴句同《调编汤头格廓》。韩大哉在太原医院工作期间,主编出版了《医学摘录》一书,书中汇集了老师的临床经验,收录了老师的《伤热病论》《汤头葛廓》以及《寒温通论》、《舌骨》等。其师传授《建复伤寒论》。》等文章供临床医生参考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为继承和发扬吴菊同等中医先贤的医学智慧和创新精神,淮安县于1958年率先建立了中医医院。2007年,吴菊同中医诊所建于吴菊同出生地河下古镇。山阳医学的一些治疗手法和成果已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温病名医吴菊同的治疫理论和实践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