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策划 >

朱由检是明君还是昏君(朱由检是明君还是昏君知乎)

发布时间:2024-01-20 06:38:19 作者 :营销资讯网 围观 : 923次

自明朝以来,直至统一国家政权结束,明朝一共诞生了十六位皇帝。

两百七十六年的岁月是难以回望的,但作者可以凭借一点知识来分析。

朱由检是明君还是昏君(朱由检是明君还是昏君知乎)

如果说明朝十六皇帝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群体,那么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皇帝了。

他的前辈中,有好杀戮的,如太祖朱元璋;有好姐妹的,如明宪宗朱见深;有好游的,如明武宗朱厚照;有不喜欢宫廷的宅男,如世宗朱厚熜、神宗朱翊钧,也有喜欢刨木的,如明熹宗朱由校。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有些甚至可能有点奇怪。只有在位十七年的崇祯皇帝只有一个爱好:工作。

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崇祯皇帝确实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由于过度劳累,他二十出头头发就花白了,眼角也长出了鱼尾纹。远远望去,皇帝的身躯干瘪枯萎,就像一个大病未愈、随风摇曳的老人。

虽然紫禁城里没有鸡,但城外的公鸡一叫,崇祯皇帝肯定就起来了。而只要皇帝起床,必定是白天黑夜。熬夜、加班996是家常便饭。晚上要保持警惕,早上要工作。”

(故宫一角)

明熹宗朱由校一生刨木,最后差点给弟弟朱由检留下一个坑坑洼洼的烂摊子。这场乱局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但最严重的无非就是三点。

一是宦官,二是辽东的女真人,三是西北的土匪。

权势宦官魏忠贤掌控朝政,权力巨大,党员众多。虽然皇帝很快消灭了宦官,借助文臣集团打败了魏忠贤,但无形中促进了文臣集团的发展。

当皇帝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明末当皇帝。

原因在于,明末大多数大臣,尤其是文官,其目的并不是报效国家、给国王制造麻烦,而是为了在政治环境中为自己谋取利益和权力。

同时,公务员发现自己作为个体在大环境中处于弱势,因此常常形成树大根深的错综复杂的群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专门反对皇帝。

他们要皇帝听他们的,他们要排挤、打压其他政党,他们要保证文臣集团在明朝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地位。总之,公务员不再效忠国家,而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战。

历代皇帝对待文臣群体都有自己的办法。

(民间团体)

世宗朱厚熜选择闭关锁国,煽动文臣内讧,用分裂共赢的方式瓦解他们的联盟。不过神宗皇帝朱翊钧就更直接了。他干脆放弃了与公务员的斗智斗勇,选择闭门不出。无视部长。

也许神宗皇帝认为“你不与我斗,天下无人与你斗”的心态可以让他的统治生涯更加稳固,但他三十年不上朝的历史记录无疑奠定了为明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带领。

与世宗、神宗对待文臣相对平和的方式相比,崇祯皇帝可以说是一个擦不掉眼睛的人。他不能容忍文官,更不能纵容文官,所以从即位那一刻起,他就不遗余力地协调文官。公务员团体互相争斗。

文臣们胡闹,崇祯皇帝却比他们更有本事。文臣拉帮结派,崇祯皇帝一一击破。当文官们捉弄皇帝的时候,崇祯帝的念头比他们更快、更强大。

因此,在崇祯朝时期,皇帝与文臣的关系呈现出一种非常奇怪的样子,那就是皇帝与大臣互相仇恨、互相对立,但同时又相互依存。

因为即使君臣们各怀鬼胎,但他们都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文臣群体如果没有皇帝,那么他们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如果皇帝死了,明朝没了,文官们到哪里去呢?

(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虽然一直抱着“文臣皆可杀”的态度,但他也很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人反对他,他可以杀他,十个人反对他,他也可以杀他。杀了他。如果有一百个人反对你,你可以把他们全部杀掉。但当一千、一万人与你作对时,你怎么能杀掉他们呢?到最后,全世界的人都站出来反对你,你该怎么办?

如果他把所有反对他的人都杀掉,到时候他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吗?

皇帝明白,王朝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正常运转。尽管他讨厌公务员,但他不得不依靠他们为他工作。

然而,在这样的长期对抗下,崇祯皇帝逐渐养成了任性、任性、多疑的性格。因此,皇帝虽然胸怀远大的志向,但工作却十分辛苦,甚至在工作中废寝忘食。取得的成果却很可怜。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他既没有治国方略,也没有用人能力。加之他总是要与文官对峙,这导致了他对大臣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在接下来的剿匪、抗金等问题上。

西北的土匪主要是指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然而,在对待农民起义军时,皇帝在人事安排上犯了严重错误。

(农民起义)

所谓失误,是指皇帝频繁更换剿匪负责人,轮流任命了七名剿匪总督。这就导致了每一位剿匪总督都刚刚取得了一些成绩,刚刚在战场上取得了优势。被皇帝罢免后,下一任总督接任。他不了解情况,只好把工作安排看一遍。督军日渐频繁,盗贼也日益增多。

剿匪一片狼藉的同时,辽东战场也开始变得十分焦灼。

对于后金势力的威胁,朝廷主要分为两派:主战派和主逃派。

就像土木堡事件中的主战和主逃一样,主战派的官员表示,即使要交老钱,也不能退一步。最坏的情况就是城毁人亡,而逃亡主力则认为中原北部的战局已经结束。如果没有办法挽回局面,还不如保存元气,南迁,建立南明小朝廷。

不过,与土木堡事件不同的是,此时的主要好战派未必都是慷慨激昂的仁人志士,主要逃亡派也未必都是胆怯懦弱的小人。这一切的真正结局,还要等到明朝灭亡之后才能见分晓。

最终,皇帝在主战与主逃之间选择了主战,任命主战官袁崇焕全权负责辽东战场。不为别的,只因袁崇焕曾在面前得意地拍着胸口说道:“五位皇帝几乎曾经一度相信,明朝衰落的命运会因为这个看似淡定从容的中年人而改变。”

但事实上,五年之内平定辽东是不现实的。即便袁崇焕曾经用大炮杀死了努尔哈赤,想要真正收复辽东,以当时明朝的综合国力来看,也需要两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但至少,袁崇焕已经开始尝试实现这个想法,而且还颇有成效。

(袁崇焕)

后晋领导人皇太极没想到自己会遇到袁崇焕这样的宿敌。他很担心,如果袁崇焕一直在辽东流浪,他这辈子恐怕都进不了山海关了。

但皇太极也不是自由人,他不能就这样在袁崇焕身上浪费时间。这位狡猾的政治家很快就根据明朝皇帝的性格特点,为崇祯和袁崇焕量身定制了一套违反直觉的策略。

皇太极在辽东传出袁崇焕要投奔后金的消息。一向多疑的崇祯听说后,也没有多想,直接处决了袁崇焕。

笔者认为,崇祯处决袁崇焕,就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冤杀蔡瑁和张郃一样(开玩笑)。当时杀了袁崇焕后,他就后悔了。

然而,国王毕竟是国王。他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但他永远不会承认错误。

犯了大错的崇祯皇帝只好继续下去。

然而,多年前他刚登基的时候,大明帝国还有很多出路,但今天,他已经没有了出路。

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内忧外患,攻打京师之际,崇祯帝登上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景山,留下了他最后的一幕。历史。

(崇祯自缢的地方)

景山在故宫后面,可以俯瞰整个故宫。

放眼望去,山河绵延,云海摇曳,炊烟浩瀚,夕阳融金,使河山蔚为壮观。

这样的国家怎能不让人怀念呢?

但对于崇祯来说,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十七年,两百零四个月,六千二百零五个日日夜夜,他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却换来了他统治生涯的彻底崩溃。

大臣们误会我了,大臣们误会了我了!

搅拌一下!搅拌一下!就欺负你们这些公务员吧!

导致朝廷分崩离析,导致官员恐慌,导致皇权丧失,导致明朝灭亡,而我朱由检就死了。

他无限悲伤地叹息着,选择了一棵不太高的歪颈树,上吊自杀,时年三十四岁。

(李自成图)

事实上,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被后人普遍同情的皇帝。就连亲手击败崇祯的李自成也曾感叹:

《登济谕》:“王不甚黑暗,孤立而多灶,其臣皆自私,忠于大众不如党。”

李自成认为,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很平庸的皇帝,因为他虽然受到文臣孤立,一直处于区区指挥官的位置,但他仍然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相反,明朝的大臣却天天鼓励他,放眼四周,就会发现奸人多,忠臣少。

生活不如意,他在东南枝上自缢身亡。朱由检死得很惨,所以他的别名是庄烈帝,庙号是思宗、怀宗、仪宗、微宗。

思想是思想,感情是感情,坚持是坚持,权威是力量。

人们都说自杀者为仁人,看来朱由检确实在生命的最后一步成为了仁人。

但可惜的是,杀身虽能成仁,但却无法成就。

所以无论怎样,崇祯皇帝都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