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策划 >

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500字)

发布时间:2023-12-02 02:07:11 作者 :营销资讯网 围观 : 795次

近两年,以宋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宋代文化的繁荣、市场的繁华,常常引起人们的热议。苏轼经常被提及。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他在诗歌、文章、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诗豪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就散文而言,他的文笔宏大、奔放、豪放、洒脱,堪称“苏荒”。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精于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而且还精于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500字)

赵孟俯行书《前后赤壁赋卷》卷首东坡小像

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一生饱受党争之苦,事业几十年沉浮。所幸的是,苏轼生性豁达、直率,爱交友,爱吃好喝茶,爱游山林。尽管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他却以“照顾好余生一切”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他的宽广乐观精神从此感染了几代人。

01

进入科举考试

苏轼(又名子瞻,1037年—1101年)与其弟苏辙(又名子游)于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拜主考官欧阳修为师。除了苏氏兄弟之外,这份进士名单还包括曾巩、张载、程镐、张惇、曾布、吕惠卿等人,可以说是人才辈出。

但在随后的政治生涯中,卢惠清却成为了苏氏兄弟最痛恨的政敌。章惇当政时,将苏轼流放到海南岛。同年的朱光廷后来严厉弹劾苏轼;林奚被章惇提拔后,起草了贬苏轼的诏书,丑陋至极。

但苏轼始终坚持乐观的人伦信念,不断化政敌为朋友,寻求友谊来治愈伤痛。他尝试与那些严重伤害过他的人进行沟通,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是苏轼一生中非常感人的地方。

02

新旧政党的斗争

宋神宗时期的“新旧党争”中,苏轼以苏辙的辞官书为基础,加以发展。他在十二月的严寒中,写下了万字的《商神宗皇帝书》,逐条批评《新法》。”神宗不予理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知县,年底到达钱塘江畔的“东南第一州”。苏轼的东南之行留下了京城的“变法”风潮,但他却无法逃脱“新法”及其“推动者”的压力。

他上任后,立即遭遇了陆秉通过“提浙浙盐问题”严厉打击盐商的政策。陆兵收了无数的盐税向朝廷报功,但换来的却是无数推销“私盐”的不法之徒等待着他。苏轼前去审问法罗。随后,为了保证“官盐”的运输,开通“运盐河”,苏轼奉命巡视各县,监测开河工程的进展情况。还被派往湖州“评估堤防利益”。

苏轼《西湖诗》

尽管苏轼忙于反对的事情,但他始终不辜负江南田园的风光,千姿百态的西湖,如诗如画的巫山,惊心动魄的钱江大潮。

他为杭州的山水留下了许多名言,这些名言永远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也改变了杭州的形象:这座金钱、美食和盐城,因为苏轼而变成了艺术和美丽的栖息地。魅力流淌至今,浪漫无边。

除了诗歌之外,他还开始写歌词。这种新兴的文体在他手中大放异彩,成为宋代文学中最引人入胜的流派。

03

对抗“三经新义”招收学者

熙宁六年(1073年),朝廷设立“京仪局”。在王安石的领导下,对《诗经》、《尚书》、《周礼》三大经典的标准解释进行了修订。当时称为“三经新义”,以科举考试。这样,“新学”就成为权威意识形态,凡是希望通过科举进入政治舞台的年轻人都必须首先接受和背诵王氏的《经义》,形成思想文化专政。

这让苏轼不仅作为一个官僚,而且作为一个文化人,都陷入了困境。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束缚。在“三经新义”被规定为唯一正确观点的情况下,他的思想、知识和才能不仅阻碍了他自己,而且对那些受他感染和影响的人也是有害的。

然而,苏轼多次选择了反抗。他有自己的朋友圈,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他的声誉、才华和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他的支持者和追随者。

苏轼《直平帖》

此外,当时雕版印刷开始流行,杭州的出版社也开始出版苏轼作品集。《苏子瞻学士钱塘文集》很快就出现在图书市场上。在出版业的帮助下,苏轼就像长了翅膀的飞人。其诗中所蕴含的批评声、对“新法”的反对和对“新党”的仇恨,已经蔓延到全国乃至海外,压迫着每个人的耳膜,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现行政策的实施。

04

五台诗案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奉命视察浙江。一到杭州,他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轻而易举地收集了许多苏轼的诗,并带回开封向皇帝汇报。他指出这些诗中对“新法”、“新党”的讽刺和讽刺,建议朝廷严肃处理。这件事成为“乌台诗案”的伏笔。

后来“新党”发生分裂危机,宋神宗亲自主持政务。苏轼讽刺“新法”的作品虽然主要写于杭州,但他的文集已出版、畅销,无法撤回。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沈括曝光的。他批评“神圣政府”,批评“成宇(皇帝)”无法逃脱。

时任监察站代理站长李鼎,召集监察院于台中,弹劾苏轼以诗嘲讽朝廷,要求处分。神宗迅速派御史台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苏轼,到北京逮捕,关押在御史台受审。

yan.com/wp-content/uploads/2022/08/20201207073956441.jpg"/>

苏轼书《前赤壁赋》(局部)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述其临终情状云:“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问以后事,不答,湛然而逝。”

面对死亡,他平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无怨无悔,自信死亡也不会令他坠落黑暗之中,所以告诫家人不必哭泣,以免生命化去之际徒受惊扰。他只愿以最平淡安详的方式无牵无挂地告别人。

当时黄庭坚也听常州来人相告后说:“东坡病亟时,索沐浴,改朝衣,谈笑而化,其胸中固无憾矣。”(《与王庠周彦书》)苏轼对生命意义的透辟理解,对人类自身终极关怀的深刻领悟,消融了濒死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

“湛然而逝”“谈笑而化”,他的确毫无遗憾地走向自己人生旅途的终点。

相关资讯